第1061章 《武经总要》的经验(4)(2 / 2)
本朝八阵法法曰:八阵者,盖本裴绪新令方、圆、牝、牡、冲方、罘、车轮、雁行之名也。今约李靖阵法,用一万四千人为之马步军,益以五十人为一队,计二百八十队,步军二百队,马军八十队,分为中军、左右虞候、左右前后七军。凡布阵,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横二步,阵中每十人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阵间容阵,队间容队。大抵前御其前,后御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阵有八门,所谓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至者也。其驻队者,即今之阵脚兵也。战锋队、战队、跳荡、奇兵者,即今之阵内战兵及无地分兵也。右虞候、右军者,即今之先锋、策先锋将也。前军、后军者,即今之左助、右助将也。左虞候、左军者,即今之殿后、策殿后将也。但古今玄立其名,故学者感而难晓。每出战,则马步迭用,更战更息,循环无穷。战锋队出,则为锐阵,状如鼎足,左右战队各分为两列,如雁行翼之。故以正合,以奇正者,阵也,金鼓之严卫,将帅之大防,奇兵之机要。奇因正则出不意,掩不备,欲图西北,先击东南,视彼虚实,冲其心腹,可以决胜矣。
右牝阵,即黄帝五行之水阵,孙子之牝阵,吴起之曲阵,诸葛亮之龙腾,刘豫之却月也。举皂旗,鸣鼓,则为之。左右俱高,行军溪谷,利为牝。牝则前张两翼,便于吞掩,使彼奔卫,三面受敌,足以胜牝矣。牝之列也,前锐后重,象剑之锋。牝张两翼,夹攻其锋。经曰:锐而锋者,夹击之。故牝胜牡,犹复胜单。
右牡阵,即黄帝五行之火阵,孙子之牡阵,吴起之锐阵,诸葛亮之鸟翔。举朱旗,鸣鼓,则为之。前下峻高,乘虚冒乱,因其地势,则利为牡,可以胜冲方矣。冲方前众后疏,战者相促,居者有余。经曰:得地助者昌,失地助者凶。故牡阵胜冲方。
右冲方阵,即五行之木阵,孙子之冲方,吴起之直阵,诸葛亮之折冲也。举青旗,鸣鼓,则为之。前高后下,左右或险,则利为冲方,可以胜车轮。兵得成行,善乱敌而畏险阻。冲方守险以疲车轮,故冲方胜车轮。
右车轮阵,即太公三才之地阵,孙子之车轮阵,吴起之冲阵,诸葛亮之握机也。举熊旗,八鼓,则为之。平原广野,且行且战,宜为车轮。车轮利进,可以胜罘。罘备其首尾,虚在两旁,其势不坚。车轮四备强弩,善冲乱敌。经曰:以守待攻者强,以动待敌者亡。故车轮胜罘也。
右罘阵,即太公三才之人阵,孙子吴起之卦阵,诸葛亮之虎翼,《左传》之鱼丽也。举虎旗,七鼓,则为之。川泽漫衍,草木扶疏,遇敌决胜,则为罘。罘前后横,中央纵,张其四翼,利于相救;雁行延斜,恶其断绝。故可以胜雁行。
右雁行阵,即太公三才之天阵,孙子之雁行,吴起之鹅鹳,诸葛亮之冲阵也。
举雕旗,九鼓,则为之。背城南敌,易断绕人,则利为雁行,可以胜方阵。雁行前锐后张,延斜而行,便于左右,利于周旋。经曰:厚而正者坚。当选勇力,胁其两旁。故雁行胜方阵也。
本朝常阵制大阵,即中军阵也。布阵之法,大约指画分明,进退有节,审地势,设阵形。
或排长阵,或排方阵,以步军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当阵面联布不拒马,或间以大车,谓之阵脚兵。
(从这一句话可以得知的是,陌刀在宋朝时期依旧有一些人使用,而这个使用陌刀的人,无疑是这个战阵当中的好手。)
良弓劲弩居其后,以双弓床子弩参之。行伍厚薄,出于临时。务于坚整,戎马无以驰突。一阵开四门,骑兵居其中。候出战,即开门,放战队出。出绝,开之。
有驻队,有战队,环相为用,不竭人马之力也。若马军在前,先踊战,即候战久,抽归步军阵后,亦依门而入。马部军都部署(若出师伐罪,即立招讨使名),押大阵,古之中军也,观大将军鼓旗所在应敌。用兵俱禀成算,有先锋阵、策先锋阵队,拐子阵前阵、拒后阵,皆受节制。今以钤辖都监,每一员领一将,兵多者五千人,少者三千人,此阵中之阵也。若俾将十员各领兵,则五万人阵也,押大阵东稍西稍,临时措置,今不具录。又有应募骁果及取使臣、军校之勇干者,分押战队,大约皆千人,此队中之队也。凡一指挥,以五百人准之,皆军校一员所辖,仍分隶五都。凡一将佐一部队,一营垒大小相辖,上下相维,元帅统之,故居则营垒办,行则阵队成,此其大较也。如偏师出征,或行隘陕之地,则随形布阵,不可限以常法。
东西拐子马阵东西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
大宋而北面行营拐子阵,并选精选精骑。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以为救援。其兵量大阵之数,临时抽拣。
先锋阵《春秋传》:“出曰治兵,入曰振旅,所以辨等列,顺少长也。”说者云:出则以少者在前,先勇力也;还则在后,明尊卑也。是知出师之时,以少壮勇健之士在前,则先锋之义也;入则少壮勇健者在后,则殿后之义也。当时列国诸侯战阵军旅,已用此法。楚人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谓前建茅旌,以虞敌之有无;又使权谋者居中,劲悍者在后也。《诗》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军锋之冠,乃前代才力之选,汉有樊、郦、滕、灌先登陷阵,光武以冯异、马武为众军前锋,曹魏以于禁、张辽、乐进、徐晃迭为军锋,晋谢玄镇广陵,领应募骁锐为前锋,后唐置踏白、横冲二军。自古先锋之选,所以御奔冲、陷坚阵、击锐师,须尽勇力也。
本朝行营,常选精兵置先锋阵,将领三员或二员押之。虑捍御不及,患在奔冲,又置策先锋阵为援兵。雍熙北伐,置先锋部署以下将佐。咸平中,契丹寇河北,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总重兵十馀万,会合选骑兵二万为先锋;又令五将,各领三千精骑,阵于先锋之前,掎角相应。景德初所出阵图,防捍北狄,前锋阵外,盛选锐兵,命骁将领之,别为一队,遏其奔冲。咸平中,真宗观阵图,因曰:“北兵寇边,常遣精悍为前锋。若捍御不及,即有侵轶之患。今盛选锐兵,骁将统领,别为一队,遏其奔冲。彼既挫锐而退,馀则望风不敢进矣。”
策先锋阵置阵在先锋阵后,骁将一员统之。先锋抗敌,或兵势不支,则策先锋阵为应援,制其奔突。
前阵大宋用兵排阵之法,中军大阵之前,别择锐士,散为奇兵,谓之前阵。按《风后握奇图》曰:凡兵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十人为一队,总二百五十队。有中叠,有外叠,有阵兵,有奇兵。阵兵一百七十五队,奇兵七十五队;阵兵九千人,奇兵三千五百人)。孙武曰:“三军之众,可使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谓当敌以正阵,决胜以奇兵,前后左右俱能相应,则常胜而无败。凡战以正合,以奇胜。则用奇之策,揣摩敌形,指向分众,兵非贵多也,乘机取胜而已。咸平、景德岁,契丹南牧,三路重兵会合,中军阵步骑常满十万人,前阵骑士满三万人,约《掘奇图》奇兵之数。
无地分马无地分马,轻锐之兵也。凡一指挥,各成战队,分遣指使使臣或军头一员押之,处大地营阵左右前后,备缓急驱使。其战队多少,临时分置,无定数。
拒后阵拒后阵,殿后兵也。凡出征伐,并为拒后军阵之制,粮道居后。若强寇对垒,欲图奇变,引重兵踊战,潜选精锐,由间道掩袭我委积辎重,则须殿后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