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开疆拓土(四)(2 / 2)

加入书签

不管如何,在赵?拍板决定后,“南进”在卫王府高层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北伐”路线则被暂时搁置。这不光是因为“南进”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北伐”在短期内根本无利可图,而且耗费巨大,更因为当时的卫军的确有些兵力不足,就算能够打败金军,也难以有效地占领整个北方,而且还有文化同化的问题存在。何况,以现在北方的局势来看,如果卫军北伐,辽金这对世敌很可能会被迫联合起来,赵?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而在攻略南洋的过程中,扩军后的卫军各部却得到了必要的历练,三十万以原来的二线部队官兵为主的军人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迅速成熟起来,卫军陆军的一线部队也因此迅速增加到三十余万(虽有战损,却还有吴?的那十万精兵加入。),而二线部队也历经多次征募扩编,而达到了接近五十万人的庞大数目,这一实力已经不逊于天下任何一个强国,如果考虑到大宋最精锐的西军(包括留守甘陕地区的十万人)也已经投向了卫王府的阵营,卫军陆海两军的实力都已经堪称是天下第一,即使大宋的官军也无法比拟。而且,虽然他们在南洋遇到过的对手与作战环境都与中国北方有很大差异,但是大部分的战争经验都是相通的,而且至少他们都见过了血,这可是一支精兵形成所必备的条件。在赵?看来,南洋“练兵”完成后,即使是那些从没到过北方的卫军官兵,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当地的环境,较之纯粹的新兵可要强太多了。

不过这样一来,卫军连二线部队与海军都算上,总兵力已经超过了百万,而赵?治下的人口才有两千多万,其中印支省的一千多万人口中还有一大半是异族(整个南洋几百万华人应该还是有的,不过其中很多人都生活在那些“藩属”国,印支省内的就没那么多了。),他们刚开始的激烈反抗虽已经被镇压下来,但要想他们忘记亡国之恨、老老实实地依律交税纳粮,却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所以卫军的军费负担自然相当沉重。但即使是财政压力最大的绍兴十六年和十七年,赵?与他的臣僚们还是想方设法支持住了,这也令大家对日后远征北方甚至彻底平定大漠充满了信心。

因为以绍兴二十年前后卫军的实力,完全可以击败北方所有敌人的联军(当然要考虑装备差距与联军指挥不灵的情况),关键在于后勤能不能跟上,而现在卫军的大幅扩军与正在进行的南洋攻略提前考验了卫藩的动员力,结论是“完全没有问题”

从花费来说,所谓的“百万”卫军中海军占了一半还多,毕竟南洋各地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海运。但由于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海军不但不需要财政往内砸钱,反而还有不菲的收入

从动员效率上看,卫藩已经超过了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峰值为2万人口,42万军队,远征沙俄的时候因为有仆从国的军队同行,总兵力更是达到了60万,但最后大多死于俄罗斯的严寒,只逃回去了两万人,都快赶上实行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弹丸之国却有二十万常备军,占到了人口的接近一成,而且还都是精兵,在工业**爆发以前的定居民族而言,称得上是空前绝后了。)了。

bk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