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厚积薄发(1 / 2)
第三百七十九章厚积薄发
可是,即使是这个据说只相当于“中国”三分之一的大辽帝国,实力也已经超过了现在西方的任何一个国家,甚至足以与昔年尚未分裂的阿拉伯帝国相比拟(不考虑文化方面的话,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成就综合来看,是不在大唐之下的,科技方面可能还要略胜一筹。)。三分之一都如此强大了,那么中国统一的时候又会有多么可怕?即使睿智如伊本.路西德,也不免犯下了这种想当然的错误,毕竟关于国家大小和统治制度与国力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是直到几百年后的马基雅维利,才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
当伊本.路西德到达这个年代汉人聚居区的最西端沙州之后,才了解到原来辽国只是太后以及过世的先皇信仰伊斯兰教(沙州以西的居民大都是过着游牧生活的回纥后裔,基本上是半自治状态,他们除了要向辽国朝廷上缴贡赋之外,与其之间并无多少交流和沟通。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基本都是这种生存状态,直到雍正时期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以后,才有了明显改变。建国后某些民族出现独立倾向,除了外国敌对势力从中捣鬼的因素外,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幸亏第一代领导人在民族政策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否则还真的不太好说。),而伊斯兰教也并没有取得国教的地位,各族臣民、尤其是汉人之中不信教的比信教的还多,而那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信教者中穆斯林的比例也并不多,远不能与中国土生宗教道教和好几百年前就已经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相比。这在唤起了伊本.路西德的责任感(让真主的荣光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同时,也令他心中为之一松,这里宽容的宗教与思想氛围对他这种在思想钳制的氛围下长大的西方人而言,实在是太珍贵了
以伊本.路西德的学识和气度,满足萧塔不烟为儿子择师的要求自然是绰绰有余,而语言关早在路上就被他基本解决了,比起天赋,伊本.路西德的勤奋好学无疑更加令人敬佩,他的大脑似乎永远不会停止思考,即使是在睡梦之中他也好几次突然解开困惑已久的难题,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一个聪慧而又勤奋的年轻人,学起外语来自然没有多大的难度了。而萧塔不烟母子俩都多少会一点阿拉伯语,自然也对双方的沟通有一定的帮助。
辽国年轻的皇帝耶律夷列一直比较厌恶神学,这本来是萧塔不烟请人教授其神学课程时最大的阻碍,但伊本.路西德却以其诙谐幽默的口才和博学多闻的见识很快便赢得了耶律夷列的好感与尊敬,这是他以前的任何一位老师都没有做到过的。有了皇帝的支持,伊本.路西德的宗教思想在辽国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后世所谓伊斯兰教“真理派”(这个名称是表示其与拘泥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传统教派的区别,也叫做理性派,崇尚科学、实践与严密的逻辑论证。以该教派的说法,即使是穆圣说的话,只要能够被证伪,就不可继续作为教义而存不要说是别的先哲了。不过为了表示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尊敬,伊本.路西德等人对《古兰经》采取了只删不增的态度,经过其后几百年中的不断修正,《古兰经》的篇幅暴减至原来的不足三分之一,因此该教派又被称为修正派的源头,而辽国皇帝耶律夷列也被后世认为是该教派的第一个信徒
而萧塔不烟很快又发现,伊本.路西德这个长相滑稽(有两撇小胡子,眼睛也不大,担任高官后又发福了不少,乍一看很像一只鼹鼠的大食年轻人并非仅仅有着才智与学识,他对政治经济与军事战略方面(一窍通、百窍通,在古代通才是很常见的,后世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且现代学校教育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人才,却同时扼杀了天才,所以二战以后便很少再有毫无争议的天才人物出现了。)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再加上现在大辽确实是人才匮乏,因此萧塔不烟便决心对其破格提拔。她先是让伊本.路西德参赞政务与军机,当他的一些建议确实奏效之后,萧塔不烟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再次拔擢,使其三十岁之前就高升到了宰相的位子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