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郭侃受命(1 / 2)

加入书签

第一百二十六章 郭侃受命

“臣参见皇上。”郭侃向忽必烈施礼道:“请问皇上,召臣何事?”郭侃依然是那样的气定神闲,举止中规中举,行为端止。

忽必烈对这位头号谋臣历来是礼敬有嘉,即使郭侃有江南之败也没有改变,端起一杯茶递给郭侃,笑道:“来,忠和,先喝口茶。”

“谢皇上。”郭侃接过茶,并没有喝,顺手放在桌子上,问道:“请问皇上,有什么事要臣效力?皇上但有所命,臣尽心竭力,死而后已。”

郭侃是忽必烈的头号谋士,也是第一号战将,料事如神,难有不中,忽必烈见到他就觉得安心,原先的焦虑暂时搁起,笑道:“忠和智者,朕就考考你。你说,朕有什么事请你前来相商。”

忽必烈雄材大略,眼光极高,少有人看在眼里,更不会对臣下说请字,当然这只是对别人来说,对郭侃是例外,郭侃也的确当得起这个请字。

“皇上日理万机,国事极多。君者,临天下也。故天下事都由皇上而决,这天下事就多了,臣还真是难猜测。”郭侃沉思着,只见忽必烈笑着看他,知道忽必烈一定要他猜猜,微一凝思,已经知道究里,道:“臣以为,皇上所忧者,八百里秦川。”

他的话音一落,忽必烈抚掌道:“忠和就是忠和,一语而中。”拿起战报递给郭侃道:“忠和,你看看。真的难以让人置信,博尔忽已经全军覆灭,朝廷在四川的军队,还有在云南贵州的军队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是朝廷继江南之败后又一重大损失。忠和,你说,朝廷接下来该做什么?”

忽必烈不愧雄材大略之人,这种惨败要是换一个人的话,肯定是怒气冲冲,早就对臣下开骂了,会斥骂臣下无能,误国误君,不能为君分忧,而他却说得很是平常,好象这事是小事一桩似的。

郭侃知道忽必烈又要向他问计了,道:“皇上,博尔忽进军是臣之议,臣罪在不赦,还请皇上治罪。”

“胜败,兵家常事,忠和不必放在心上。”忽必烈平静地道:“博尔忽进军极其机密,他又采取了拉网之策,消息泄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朕以为南朝皇帝精于推算,识破了我们的计谋,预先有所准备才有博尔忽之败。要说责任,是朕的责任,是朕恩准。”

他这是在为郭侃开脱,郭侃哪有不明之理,很是感激道:“谢皇上。”

“朕所忧者,八百里秦川之地。”忽必烈浓眉一轩,道:“秦中自古帝王州,八百里关中富厚饶给,百姓殷实,有可战之资,有可战之兵,若是落于南朝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渭河平原,也就是古书上说的关中地区,非常的富饶,自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说法。秦国正是以这八百里富饶之地为基业,奋发图强,最终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西汉把根基也定在这里,汉武大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盛的盛世。南宋稳定了四川,下一步必然是进军关中之地,对于忽必烈来说,稳定关中局势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关中四塞之国,进可攻,退可守,秦得关中,是以扫灭山东六国,混一宇内,此真帝王之地。”郭侃赞同忽必烈的看法,道:“臣以为,南朝要想进入关中也没那么容易,时下已入深秋之地,秦岭已是飞雪连天,冰寒三尺,南朝军队必然在秦岭中延误时日。朝廷若是加固略阳的防守,只要略阳不失,则关中无忧,中原无忧。”

关中与中原近在咫尺,从关中出兵,可以直去中原,若关中无事,中原之地就少一大威胁,实是天大的美事。

“忠和所言极是,朕也是这么看。”忽必烈深表赞同道:“关中要地,必得一重臣不可。”看着郭侃笑而不言。

郭侃何等聪明之人,马上明白是忽必烈要他去关中坐镇,道:“皇上,臣愿往关中。”

忽必烈等的就是他这句话,原本平静的脸上溢满喜色,道:“忠和出马,关中无忧也!。朕想过了,对于关中,南朝是势在必得,必然会不惜代价打下去,朕给予你临机决断的权力,你可以调动关中的一切力量阻止南朝进入关中。”

临机决断的权力也就是现在说的全权,郭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全权处理,不必向忽必烈请示,真正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莫大的信任,郭侃谢恩道:“谢皇上隆恩。”

微一凝思,郭侃接着道:“皇上,善守者亦善攻,守不能全守,还要攻。臣以为,朝廷在稳定关中的同时,可以在淮西淮东之地开展进攻,一者可以牵制南朝的兵力,二者可以攻占这些肥沃的地方,至少也可以打乱这里的局势,让其不稳定。”

淮西淮东之地也是肥沃之地,要是给南宋稳定下来的话,对南宋实力的提升具有莫大的好处,趁南宋才收复,还没有彻底稳固,也就是这些地方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发起进攻。即使不能夺取,也要打乱这里的局势,可以达到削弱南宋的战略目的,其中的好处忽必烈自然明白,笑道:“忠和非朕之臣,朕之舌也,朕也是这么想。朝廷在中原新征召的军队已经训练完成,可以派上战场了,朕就命令张弘范,史天泽,阿术他们抓紧时机开战。关中之事就尽托忠和了。”

蒙古在江南损失百万大军,兵力大耗,一时间也难以发起进攻。好在南宋也没有实力马上北伐中原,给了忽必烈重整军备的时间,在中原大规模征召丁壮入伍,训练完成,准备开始大举进攻。

在蒙古历史上就没有损兵折将上百万的先例,要是忽必烈不能有所建树的话,他的汗位就有点危险了。别的不说,就是这一种压力就迫使他不得不为了。

“臣尽心竭力,戮心王事。”郭侃平静地道。

忽必烈踱了几步,道:“为了加强你的实力,朕决定把五卫禁军中的两卫调给你。中原,关中之事就交付给忠和了。”这话的意思是说,这次的所有行动都由郭侃来策划,包括阿术他们进淮西淮东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都由郭侃负责。

郭侃的确不愧神人之称,给他说准了,宋军向关中挺进,遇到了天大的困难,这因难是自临安大捷后宋军遇到的最大困难。带给宋军巨大困难的并不是强大的蒙古军队,而是秦岭。秦岭自古号称天险,是关中的南方屏障,海拔高,地势陡峭,难以逾越。

群峰耸峙,千岩竞秀,云缠雾绕,白雪皑皑,从山脚望去,从半峰之上就处在云雾中,好象玉带缠腰,雪花飘飞在空中,一幅雪国奇景。数百里秦岭飞雪,真的当得起“万里雪飘”四字了。

这就是秦岭,山外还是深秋之季,山中已经入冬,下起了大雪,天寒地冻。寒风呼啸,发出呜呜的呜咽之声,尽情地蹂躏着他们能够蹂躏的一切。在夏日里肆虐的蛇虫不堪寒风之苦,早就不知道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寒刀刮过,如刀似割,让人从骨子眼里感到寒冷。然而,这种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并没有阻止宋军向关中的开进,他们顶风冒雪,行进在难走的山道上。要是从天空望去的话,只见山道上有不计其数的宋军,多得比蚂蚁还要多,蜿蜒蠕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一二三,起!”一声响亮的号子声响起,仿佛静夜中的惊雷,打破了秦岭的寂静。

紧随着这声号子声又响起一片号子声:“一二三,起!”

这号子声发自朱瑞祥的炮兵之口,领喊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李隽本人,他站在一块石头上,不停地挥着手臂,喊号子给炮兵们鼓劲。

他们要把火炮运往关中,必须要克服秦岭这道天险。把火炮运往关中,李隽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关中是重地,宋军一攻打,忽必烈必然不会坐视不理,他肯定会派出精锐部队前来。要是没有火炮这一宋军最为犀利的武器,这仗打起来就因难得多了。

二是关中和中原相邻,北伐中原时,从关中出兵也是势在必行。不仅要出兵,关中这路兵力还要极其雄厚才能担负得起战略任务,火炮就必不可少。

正是从这两点考虑,李隽决定把在四川的火炮运往关中。当然,最大的困难就是秦岭。秦岭天险,徒步其间都很难行走,在这种大雪封山的日子里运炮就更难了。

李隽非常清楚其中的困难有多大,思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要把火炮马上运往关中之地。李隽相信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毅力,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奇迹,一定能把上千门火炮运到关中。

朱瑞祥不仅是个优秀的炮兵指挥官,还是一个坚毅不拔的英雄,李隽把想法一说,他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完成任务,他的理由是:“我们的祖先可以修长城,我们当然可以把火炮运到关中。我们要是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就有有愧于我们的祖先。”

他说得一点没错,在一千多年前,秦人就修建了长城这一惊世奇迹。把火炮运过秦岭虽然困难不小,比起修长城来说,就小得太多了,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李隽大拇指一竖,什么话也没说,只说了一个字:“壮!”虽只一个字,却胜过千篇最为华丽的赞誉之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