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采访线人(1 / 2)

加入书签

保卫线人包大成,是陈思思作为一名记者的本能反应,记者没了线人,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瓜儿离开了秧,迟早会干死枯死的。更何况,陈思思对包大成这位敬业的线人,充满了感激之情,没有包大成,就没有陈思思辉煌的今天。如果包大成出了事,那陈思思就是过河拆桥的小人!陈思思的道德素养很高,她坚决不当出卖朋友的小人。

有看官会问了,陈思思和包大成不是一对势不两立的仇人吗?怎么现在成了朋友?[]

这就是战斗的友谊!不错,包大成为陈思思当线人,的确是有被胁迫的成份,但是,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包大成这位线人,莫名其妙地死心塌地地心甘情愿地当起了线人卧底,且十分敬业,两人甚至产生了工作默契,密切配合,荣辱与共,有了成绩,也就是陈思思发了报道,陈思思高兴,包大成也跟着高兴,真正做到了她好我也好。虽然两人见面不多,但逐渐培养起了亲密的战友之情,荣辱与共生死相依。陈思思对包大成的看法,进一步提升到了朋友的高度。

既然是朋友,就是一根藤上的蚂蚱,当然要共进退。朋友有难,岂能袖手旁观!

试想一下,一个身高不到一米六五的小女孩,在武装到了牙齿的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昂首挺立毫不让步,这是何等的气慨,何等的悲壮!

而且,这个小女孩用她的石榴裙,紧紧守护着一个瑟瑟发抖的包大成,这是何等的可歌可泣!

当然,陈思思之所以敢于奋起抗争,依仗的不是她的臂力,而是她的智力。

陈思思对自己的智力充满信心。

陈思思在对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后,得出结论,种种迹象表明,敌方已经将怀疑的矛头指向葫芦街,甚至,很可能已经怀疑到了包大成,而包大成还蒙在鼓里,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对斗争形势的严峻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很容易出事。

形势十分危急。一方面是强大的敌人,一方面是脑子不太好使的包大成。陈思思毅然决定,不能坐以待毙,而要主动出击。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掩护包大成。而掩护包大成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让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相信,包大成与陈思思素无瓜葛,两人纯属路人。

然而,要让别人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不能靠陈思思的口头表达,如果陈思思主动跑到秦主编那里去,赌咒发誓与包大成毫无关系,那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那叫不打自招,陈思思绝对干不出这种傻事。

陈思思的计划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去打动领导和群众。

于是,陈思思精心设计了一个行动计划。

计划是这样的,陈思思以《上江晚报》记者的身份,来到纤纤消杀公司,采访“传说中”的青年企业家包大成。

各位看官要问了,陈思思如此行动,不是要包大成自我暴露吗?难道包大成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陈思思打算舍车保帅出卖包大成?

看官有此疑问,完全可以理解。按照正常思维方式,包大成这个卧底是万万不能与陈思思公开见面的,一公开见面,就是自我暴露。

但是,智商和容貌都是超一流的陈思思,并不这样认为,她采取的是逆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不被广大群众所认可,但出其不意,能够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两人将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进行所谓“平生第一次”握手寒暄,以此向全天下人宣布,陈思思与包大成以前素无瓜葛,毫无来往,本次采访才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这将是一次表演。根据陈思思设计的剧本,当陈思思见到包大成的时候,包大成应该表现出一脸懵懂,然后,陈思思自我介绍,包大成热情接待,两人互表仰慕,相见恨晚,造成两人初次见面的假象。广大人民群众会自然而然地认定,既然两人初次见面,那所谓“线人”的说法,就不攻自破。

这是一次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表演,表演效果将直接决定包大成和陈思思的未来前程,非常关键,容不得半点闪失。

为此,陈思思为包大成量身打造了一个双簧剧本。为了保证表演效果,就在昨天晚上,陈思思冒险乘出租车来到葫芦街口,本来,陈思思有一辆红色宝马轿跑,为了隐藏行踪,陈思思不敢动用宝马,那宝马轿跑太不低调了。

陈思思接走了包大成,两人找了一个隐蔽所在,也就是多多茶点包房里,进行彩排。

陈思思对包大成的智商实在不敢恭维,因此,对于彩排的难度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陈思思原打算花一个通晓指导包大成的表演,力求做到表演生活化,避免任何舞台化的痕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