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 朝会之上(1 / 2)

加入书签

大明的官场就是这样,只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决定总会是会下的快一些。更何况还有已经摆明了的太子殿下与那两位脸『色』阴晴不定的皇子在一旁坐着。

没有让作为皇帝的朱元璋等的太久,一份新的奏议,不但迎接齐泰进京的规格、仪式全都罗列出来,甚至连齐家的恩宠封赠都写了出来,另外,对于齐天瑞船队的归属问题,也没有计较,只是说原地待命,等候皇帝的恩赐。

虽然还是不满意,但是朱元璋心里知道,这些已经到了内阁以及百官的心理承受范围的底限,再让他们推陈出新的把事情进一步扩大,恐怕已经不可能了。

提起笔,沾满墨汁,在“齐泰父子由长江入京,随员一百,并带各国贡品觐见,由二皇子在中华门迎接”这一条下面,重重的划了一笔,批注道:所属官兵携环游船队皆由长江入京.......。

写到这里,朱元璋笔下一停,斜身看了一下京师附近的地图,眼睛刷的一亮,想了想,转而继续写道:有玄武湖入江口进入,驻扎玄武湖,等候检阅。

玄武湖入江口原来并不适合海船行使,那年耿瓛远征日本获胜,为了迎接其凯旋,献俘,朱元璋特地命工部拓宽,加深了这个入口。经过这次工程,玄武湖水面宽度和深度都有增加。曾经一度成为守卫京师的水军驻地。

朱元璋批示了之后,并没有让侍女将批好的奏议送出去,第一他已经让内阁回家等待明日的早朝,第二,他更知道,自己的这条批示,明天肯定会在朝堂之上引起一番争议。

在庞煌的引导和建议之下。自己创建的这个体系,由立法院、内阁和宗人府三权对立,无行中牵制了他本人的部分权力。近十余年来的磨合,大臣们已经养成了把皇帝看成人形印章的习惯了。虽然这也是庞煌想要看到的。但是朱元璋总觉得有些别扭。

朱元璋所知道的皇帝都是一言九鼎,甚至来说,在建国之初皇帝朱元璋更是威风八面,到了现在这里,反而把自己限制的死死的。要不然,自己一句话就可以办到的事情,哪里要一遍一遍的发回让内阁重新议定。[]臣权485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九年就立下了规定。所有国事皆由内阁、立法院和宗人府裁定,皇帝只有驳回权和建议权,但是两个权力不能同时使用,这一点也正是造成如今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想试探一下群臣到底会怎么利用自己的这个权力,特别在这种大事件之下,更深的原因,他想看看自己几个儿子的立场如何。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吧,这件事可以说已经成了定局。内阁既然让了步,再加上一些苛刻的条件,出现的反弹也不会太大,就这样,朱元璋比较满意的在御书房下榻。等待着明日的朝会争端了。

暂时不说皇帝心里比较满意,却说已经是亥时,后宫之中,郭宁妃在书房内枯坐,大红纱罩灯的光晕笼着宽大的书案,砚膛里的研墨已渐渐干滞,架在翡翠笔山上的笔尖也已凝结,摊在面前的白纸上一个字还没落。

刚才自己的贴身侍女从她的寝宫出去后,她并没有打算隐瞒什么,因为他也知道瞒不过皇帝的眼睛,郭宁妃就想知道皇帝的态度,那怕告诉他不要多事也好。

不过郭宁妃还是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出去,自己的方向没有错,但是自己拥护的那个人还应该走的更正确一些。近些年来,晋王朱棡虽然一直在福州,但是从来也也没有离开过郭宁妃的视线。

是朱元璋初期的老人,跟了皇帝三十多年,知道这件事已经到了最要紧的关头,因为三十年的夫妻,他知道作为皇帝的丈夫不会干涉他太多,因为她跟着朱元璋几十年下来,虽然见惯了死人,但是自己毕竟没有子嗣,对于宫内大局起不到什么巨大的影响,能派人过来训斥一下,已经说明他比较在意了,那表示着,再进一步就要超过了皇帝的底限。

皇帝的底限快要探出来吧......。

郭宁妃轻轻的想着,想着刚才跟了自己几十年的老宫女临行前劝她的一幕,说:“我们身为女子,虽要为了孩子着想,却也要顾着夫君的想法,姐姐切记,皇上不但是皇上,还是您的夫君,与其这样,还不如明春随皇上一起出海,岂不更好,奴婢愿意一起随行......!”

听了这些话,她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等苏柔雪走了之后,郭宁妃在这里沉思了一会,不由讶然失笑,和这个自己的老伙伴相处了几十年,一直没有太过注意她的变化,没有想到从前那个天真烂漫、毫无顾忌的侍女,竟然懂得说这些话,颇有当年自己顾全大局,为皇帝着想的风采,但是自己呢?

郭宁妃不由想起了三十年多前刚刚遭遇皇帝,慢慢的相识到自己成为他得力的妃子,那时的自己,不是正和现在的宫女一样吗?

怎么过了三十年,自己反而和这个宫女的『性』格调换了一番呢?

~~~~~~~~~~~~~~~~~~~~~~~~~~~~~~~~~~~~~~~~~~~~~~~~~~~~~~~~~~~~

一轮鲜丽的红日,将紫禁城内照得一片辉煌。奉天殿偌大的广场内异常静谧。从丹墀到奉天门中间的道路两旁,肃立着盛装仪卫,一个个纹丝不动,如同石雕。油亮的铺地方砖,洁白晶莹的汉白玉栏杆,紫红『色』的高高宫墙,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琉璃瓦,金碧辉煌的奉天大殿,屋脊上栩栩如生的行人走兽……在丽日晴空下显得格外壮观,威严肃穆。

乾清宫大殿站满了早朝的文武百官。太阳『露』脸不久,宫殿内便显得燥热,躬身鸽立穿着长长朝服的大臣们一个个汗流浃背。[]臣权485

洪武皇帝在最近几年,将朝会的制度进行了改革。每月一、三、五、七、九为朝会时间,其余时间由立法院制定轮流休沐,而朝会的时间也改到由巳时开始。

但是今天不知道皇帝出了什么心思。朝会竟然到了近午时才开始,正是太阳正猛烈的时候。大臣们在外面晒了半天,才能进入到乾清宫内。

置身庄严肃穆的乾清宫,面对冷面冰颜的洪武皇帝,几位大臣奏事之后出现了短暂的静场,旁边的侍卫窥伺洪武皇帝一眼,似是领悟到退朝的旨意,便上前两步。挺起腰板抬起头面向群臣高喊道:

“有事奏本,无事——”

话音未落,礼部尚书谢伦急忙步出朝班,双手捧着折子。朗声奏道:

“启禀上位,臣有本参奏!”

“谢伦,你又有什么本要奏?”

朱元璋的上眼皮动了动,一双显得疲惫但依然严厉的眼睛俯视着谢伦问道,同时略微摆动了一下手。侍卫就走下丹墀。从谢伦手中接过本折,双手放在御案上。朱元璋瞥了一眼,并没有去翻阅,等着奏臣的回话。

“皇上,臣驳回内阁昨日提交之。臣以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