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三道密旨(2 / 2)

加入书签

冯保依旧面无表情,冷声说道:“严鸿小子听着,朕看山东的事,透着蹊跷。山东常平仓的粮食都到哪去了?怎的如今,山东的灾民都逃到了京师来,这山东的官都是干什么吃的。朕命你到山东之后,便给朕仔细的查,看看是谁胆大包天,把官家的粮食变到了自己的腰包里,查的好了,回来有你的赏赐;要是敢不用心,朕就砍了你那山贼小妾的脑袋,钦此!”

所谓口谕,并非有内阁的辅臣拟旨,只是天子口述,太监转述。也不讲什么骈四骊六,对仗工整,多半就是这么口语化或者叫不着调。不过好在越是这样说,严鸿越能听的懂。

等到严鸿接完了口旨,冯保也轻松起来,脸上有了喜容,二人重新见过礼,冯保说道:“严小相公,恭喜啊。这份口谕陛下只宣给您一人,这份荣宠,年轻一辈里怕是没人能及了。这趟差事办下来,少不得就要扶摇直上,咱家这给您道喜了。”

严鸿嘴里应付,心里暗自发愁。看来天子决非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糊涂,对于山东的事,也清楚的很。自己老爹又下令不让自己严查山东官吏,想必是情弊之中,也有严家的事。自己若是真查出些什么,怕是要有麻烦,但是皇帝那的话又不好不听,自己夹在中间,倒真是两头受气。

冯保又自背后,解下一个包裹,说道:“这里面是天家的三道密旨,说是交给小相公,旁人不许偷看。您千万收好。”

严鸿当然不信对方没看过密旨,不过看破不说破,也就彼此脸上装着样子。接过密旨后,冯保小声道:“小相公那晚跟陛下说的话,可是真心话?您真想着要重开市舶司,再造三宝公之伟业?”

严鸿见对方两眼放光,便知对方动了心。说起来,像黄锦那种天生就不喜欢和人争权的太监,简直就是太监之耻,属于保护动物级别。冯保显然是一个想要争权夺权的人,无非知道自己对上黄锦,赢面连一成都没有,所以不去送死而已。

等听到严鸿所说之事,他自然会想到,不论是重开市舶司,还是重建三宝太监的船队,都是要由太监掌权。毕竟舰队远行海上,与大明不通消息,兼且武力强大,俨然一国。除了太监当指挥官,换谁皇帝也不放心。文官之所以反对重建舰队,再下西洋,也是基于这一点,怕中官因此掌权,与文官争夺权力。

而且不说这些,单说是要开海贸易,大明朝主要输出的就是瓷器、铜钱、药材、桐油、桐洞、茶叶、漆器、生丝、糖、丝绸等物。其中又以丝绸为重中之重,而这势必就会让江南织造局的太监得势,到时候且不说这个缺有谁来填补,单就对太监整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而重开市舶司征收赋税,更是要委任宦官负责,这无疑要恢复部分镇守太监,如此对于宦官这个整体而言,又是一大胜利。

嘉靖皇爷对宦官并不信任,登基后各地镇守太监纷纷被撤裁,如今宦官整体地位低下,外朝文官中,对于中官尊敬的人不多。因此冯保对能提升中官地位的提案,自然要加以关注。

严鸿点了点头道:“半字不假。我祖父与父亲对于中官素来相厚,在下也不例外,还请冯老先生放心。”

冯保哈哈一笑道:“是啊。严老翁咱家自然信的过,小相公有这份心意,咱家就记下了,您放心,宫里宫外,若是能相互搭把手,帮万岁爷分忧解难,那天大的难事,也能做成。”

这内外联合的事,本就是忌讳,冯保也不敢说的过分,只是点到为止。他与严鸿毕竟有些交情,又想合作大业,否则连这几句他也是万不敢说。严鸿也不说话,只是点头示意,二人心照不宣。严鸿知道,冯保目前虽不能和内相黄锦相提并论,但也是堂堂司礼监秉笔,属于宫中数的着的大珰。有这么个潜在盟友,对自己也好,对严家也罢,都是有益无害。

待送走了冯保,严鸿这才展开那三道密旨,仔细观看。所谓密旨,其实就是中旨,未经过内阁票拟、六科封驳等流程。由于大明朝是文官制度,文官机构对皇权有制约,这种直接来的圣旨从程序上说,其效力远小于经过上述流程的正规圣旨。要是遇到那沽名卖直的文臣,甚至会说出“此乃中旨,臣不奉诏”的言语,公然甩脸子给皇帝看。

不过话说回来,中旨也是圣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它比普通圣旨更能直接体现皇帝的心意。遇上一般趋炎附势的官员,效果还是大大的。严鸿心想,只愿我这次去山东,少遇上几个不讲人情的卖直清流官儿便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n阅读。)9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