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5章杏林(1 / 2)
朝廷举办杏林华宴,宴请新科进士的事情早已传遍长安。
这几天的工夫,有不少人家便出城到杏林这边游玩,估计是想沾一沾进士们的文气,可惜的是,杏林已经被官府的人围住,只有那些身份尊贵的人还能进去走动一下,平民百姓就不用想了。
等到杏林华宴过后,估计这片杏林也就会成为长安一景,可以和城南的桃**提并论了。
..................
李义琛兄弟到的早,被人引着徜徉在杏林当中。
其实没多少好看的,杏花的花期已过,且早已零落成泥,引不起文人的诗兴。
而且杏林之宴在前,兄弟两个都怀着心事,不知道以他们的才学能不能在宴上一鸣惊人,嗯,只要别丢脸就行。
他们兄弟两个没有经历之前的论战,还不怎知道江南文士的厉害,只是因为出身的缘故,不够自信而已。
只是相比之前,现在的他们倒是有底气多了。
见过了孔颖达那样的经学大师,旁边还有一位马周马慕先,虽然只短暂相处,却让兄弟两人开了眼界。
而且孔颖达在他们的小院喝的烂醉,于是宿在了那里。
兄弟三人不敢怠慢,彻夜侍奉在侧,于是第二天孔颖达醒了酒的时候,觉着三个晚辈还不错。
马周在旁边又多了几句嘴,于是孔颖达座下便多了三个弟子。
三个年轻人的才学在孔颖达眼中自然不值一提,可谁让这几个年轻人都是河北人呢。
加之孔颖达专于著述大半生,连自己的孩儿都疏于管教,就更不用说教授弟子了,所以这位当世的经学大师竟是一副座下无人的状态。
而今机缘巧合收下了三个弟子,孔颖达也很欣慰,回去之后便把自己的著述,经书都让人捎了过来,还令三个弟子不要乱跑,择个正日吉时,再行一下正式的拜师之礼。
说起孔颖达来,这人确实在国子监过的不很愉快。
主要还是他恪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念所致,再有就是曾为秦王李世民效力的缘故,即便得人尊敬,可一旦遇到苦差,各人争相回避之下,便会落在孔颖达头上。
当过官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有多不美妙,也就不用多说了。
马周还在之后了解了一下国子监的情况,觉着孔颖达在国子监的日子不多了,那是个养老之处,非是贤才安居之所在。
而且随着长安书院的崛起,国子监那笨拙而又迟缓的动作,已无法适应唐初日新月异的变化。
也许国子监现在唯一的职能就只剩下了拉拢贵族门户而已,且效果不彰。
不然的话长安书院那些人也不会想着把国子监并过去,而现在新任长安书院祭酒盖文懿正是出身国子监。
他和兄长国子监司业盖文达都是关西文坛中人,广有才名。
虽然他们和孔颖达都是出自当年的天策府一系,可他们和孔颖达的关系不好说,不然的话,孔颖达在国子监受到排挤冷落,他们兄弟又怎么会视而不见?
所以马周觉得自己要早些动手,如果能把孔颖达这样的人延请到长安海事学院坐镇,那可就美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