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章 拖延时间(1 / 2)

加入书签

随着英国对德兰士瓦宣战,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南非,因为英国人对德兰士瓦事件的宣扬,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英国人是冲着德兰士瓦金矿去的,是冲着独霸金矿开采权的清国去的。

清国是选择应战?还是退缩?这个问题几乎没人考虑,所有人都一致认定清国绝对会应战!如果清国人退缩,就不会如此高调的在德兰士瓦金矿大开杀戒,就不会将手伸到英国人的眼皮子底下!

毫无疑问的,这是比普法战争更能吸引世界目光的一场战争,这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在海外第一次大规模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对决!

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吉利自打败荷兰人之后,称霸世界海洋二百年,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金融实力、经济实力、工业实力、海军实力皆是号称世界第一,但两次东征清国却都铩羽而归,这一次南非之战,可谓是主客易位,英吉利能否一雪前耻?

作为远东唯一帝国,新近崛起且扩张势头迅猛的大清帝国,这些年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武器研发方面屡屡走在西洋各国前面,这次染指南非,主动挑衅世界第一强国,能否象德意志一样给世界一个惊喜?更让世界各国期待的是,清国在这场战争中会不会展现出新式武器?

扼守东西方航线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南非,拥有巨大金刚石矿和金矿的南非,究竟会花落谁家?

曾经被大清帝国割占吕宋群岛、爪哇群岛的西班牙和荷兰会不会随同英吉利一块出兵南非?普法战争战败,惨遭各地赔款的法兰西,又会不会随同出兵?作为大清帝国盟友的美利坚和俄国又会不会掺和这场战争?

世界各国都在静静的观望着,观望着局势会不会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纷纷派出大批的战地记者,情报人员,观摩团赶赴南非的开普敦和马普托,对于这一场战争,各国都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注。

英吉利向德兰士瓦宣战的消息很快就在大清各大报纸上进行刊载,朝野上下一片沸腾,英吉利对开普敦事件不做回应,如今又悍然向德兰士瓦宣战,意图强夺德兰士瓦金矿,这是压根没将大清放在眼里!

民族自尊心爆发的好战者纷纷强烈呼吁,不惜倾国一战,与英吉利决战南非!而不少老成持重者则是呼吁,应该冷静对待,毕竟英吉利不是直接向大清宣战,报纸上很快就形成了主战和避战两大阵营,相互争论不休。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易知足走进书房瞥了一眼摆放在案头的一摞报纸,道:“主战避战之争还在继续?”

听的这话,赵烈文苦笑着道:“大掌柜不表态,争论自然不绝。”

“父亲。”易正行开口道:“这几日证券市场接连大跌,纸钞也出现挤兑的苗头,若是继续争论下去,怕是人心不稳.......。”

“纸钞挤兑不用担心,如今元奇的金银储备早已超过纸钞的发行量,出不了问题。”易知足缓声道:“至于证券市场,主战更容易引发恐慌,英吉利毕竟是号称海上霸主,这次战场又是在南非,国人缺乏信心也是情理中事。”

说到这里,他一笑,“证券市场这些年日趋成熟,稳步增长,有过热的迹象,这不是什么好事,降降温也不是什么坏事。”

赵烈文若有所思的道:“大掌柜是刻意给外界造成举棋不定的假象?”

易知足踱到沙发上坐下,随手点了支香烟,这才缓声道:“英吉利的动作有些快,若是能拖延点时间,自然是最好。”顿了顿,他接着道:“英吉利是向德兰士瓦宣战,虽说咱们与德兰士瓦签订有安全保障条约,但只要咱们不明确表态,不向英吉利宣战,英国人就不会主动攻打马普托,而是会登陆攻打德兰士瓦,从开普敦到德兰士瓦路途不算近,这利于咱们争取时间。”

略微沉吟,易正行才道:“英国人该不会幻想我国会从南非退缩吧?”

“英国人出了名的高傲,对于自己的海军更是有着十足的自信,抱有幻想不奇怪。”易知足缓声道:“况且,英吉利在我国的侨民和投资,也需要时间撤离。”

说到这里,他看了两人一眼,“发份告示,作为负责任的文明大国,不论任何情况下,我国都会保障所有外籍人员在我国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另外,这段时间禁止各通商口岸集会游行示威,加强巡警力量,外资工厂尤其是英国人开办的工厂需要重点关注,要落到实处,咱们在英国的侨民和留学生同样不少。”

“这主意好。”赵烈文笑道:“既能体现出我国的风度,也给外界透露元奇避战的态度。”

听的这话,易正行犹豫了下了,道:“比勒陀利亚至开普敦不过一千六百公里,最多两月时间,英军就能抵达.......。”

“你忽略了南非的气候。”易知足道:“南非地处南半球,与我国的季节正好相反,我国是冬季,南非就正好是夏季,我国四季分明,南非却只有夏季和冬季,南非的夏季也是雨季,降雨多,英军三个月内能够抵达德兰士瓦就算不错了。”

北半球和南半球季节相反这个常识,易正行自然是知道的,但却是忽略了这一点,听的这话,登时露出一丝讪笑,“父亲提醒的是。”

“拖到明年二月爆发战争,就无须担心了。”易知足缓声道:‘咱们的铁甲舰那个时候可以启航南下了。”

话才落音,林美莲在门口禀报道:“大掌柜,孔建安、胡光墉、霍启正三位掌柜在外求见。”

“请他们进来。”易知足吩咐道,随即一笑,“看来一个个都沉不住气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