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恶心英国(2 / 2)

加入书签

虽然在西方所有国家里面,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是最多的,但是要想在这其中做手脚,却也是最不容易的。英国对这些地方不仅看得很严,而且他们也在当地拥有比较好的民众基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跟英国在他们的殖民地执行的统治政策是分不开的。

英国统治殖民地的方法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其他国家基本都是赤膊上阵,对殖民地展开残酷压榨,巴不得将民众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也抢走,而英国做得却比较隐蔽,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有所保留。如果民众手中有十个铜板,那么英国会抢走八个,剩下的两个并不是他们不想抢走,而是留给了他们的商人。

为了保证民众手中最后的铜板也到他们的手里,英国对他们的殖民地执行的是封闭政策,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除非得到了他们的许可,否则任何国家都难以打开英国殖民地的市场。因此他们殖民地的民众只能购买英国商人手中的商品,这样不仅培育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保护其国内的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让民众可以拥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样隐蔽的剥削手段,使得英国的殖民地民众对英国的态度比较温和,不至于像其他国家那样,殖民地政府和民众之间矛盾丛丛,关系很紧张。

因此程宇华要想报复英国,想和南圻那样挑拨民众暴乱的方法不太奏效,即使这么做了,短时间内很难筹备完好,所以程宇华也只好嘱咐寇诚,先派人去英国殖民地培养势力,为以后做准备。

不过虽然现在收拾不了英国,但是并不代表他恶心不了英国,公布《中缅条约》就是最直接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让英国无可奈何,也可以让他们胆战心惊。

自上次南宁和缅甸合演了那场大溃败后,英国也被南宁陆军的战斗力给镇住了,连之前热火朝天的增兵下缅甸的行动也被迫中止了,他们在仔细权衡过后,决定放弃吞并缅甸的计划,让它充当他们与南宁之间的缓冲区,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南宁直接接触,也可以继续在缅甸谋取丰厚利益。

只是英国人不知道的是,此时缅甸政府和锡袍为了生存,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不仅在秘密训练新军,而且还在密谋清除其内部的英国走狗。之所以现在还没有行动,只是在等待新军成军的消息。一旦新军形成了战斗了,虽然还没有能力将英国人赶出缅甸,但是却有了抵御英国继续内侵的能力。

果然,就在条约公布的同一天,锡袍就命令新军开拔,进入防御英国的前沿阵地,而另一边,他也开始对那些之前还趾高气昂的走狗展开了清算。

而英国在得到消息后,除了暴跳如雷,派人向锡袍威胁利诱外,没有了任何办法。缅甸派到前沿的新军可是有十万人,这些军队经过了南宁军官的训练,尽管其战斗力肯定不如南宁军队,但是其实力到底如何,英国人一下子也无法确定。

英国此时在下缅甸的军队尽管有所增加,但是也才一万人左右,而且还有一半是战斗力奇差的印度军队。在没有弄清楚情况之前,英国不敢轻举妄动。否则现在法国在南圻的尴尬处境,就很可能是他们的榜样。

为了以防万一,英国人也只好重新开始向缅甸增兵。

英国确实是没有了吞并缅甸的想法了,但是也不意味着他们愿意看到缅甸彻底倒向南宁。而如今缅甸的所有举动,就是赤裸裸的在向英国宣战。因为缅甸不仅大张旗鼓的向双方交界地派遣大量新军,而且还在陆续清楚英国在缅甸政府内部的利益代言人。

缅甸一系列咄咄逼人的举动,算是将英国人的怒火给彻底激起来了。之前在英国人看来就是一只待宰羔羊的缅甸,现在居然也敢跟他们龇牙了。如果他们不将缅甸的嚣张气焰打压下去,那么今后他们在远东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因此英国人只好重启了早已终止多时的增兵行动。

程宇华在接到英国人忙得焦头烂额的消息后,除了命令派到缅甸的军官继续强化训练缅甸军队外,就只是命令军情局重点监视缅甸的局势,之后就没有再去关注。因为他根据接到的所有情报仔细分析后认为,英国绝对不会向缅甸动武,原因就是英国这次雷声大雨点小,增兵的阵势确实做得很足,但是动员的军队却很少,根本不足以对缅甸发动进攻。

除了知道英国的真实情况外,程宇华此时也在忙着对内部进行调整。这次内阁没有动,只是调动了一批官员,填补了之前的空缺,但是行政区划却有了很大变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