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贾瑚中状元(1 / 2)

加入书签

皇宫里规矩森严,从保和殿一出来,众人悄无声息的顺序离开,贾瑚只和几位好友说了几句话。一出皇宫,几人也没有心思聊天了,互相告别,各自上了马车。

贾珍也在此次殿试之列,为了方便说话,两人同乘一辆马车。

一想到从此再也不用读那幺蛾子书了,贾珍心情无比高涨,贾瑚一上来就听见他说:“这下老爷可再也不管我读书了!”

贾瑚累的不想动弹,懒懒的靠在车壁上,微微眯着眼睛,像是要睡着了,有一搭没一搭的和贾珍说话。

过了一开始的兴奋劲儿,贾珍只觉得手指都累得动不了了,他恹恹的不想说话,贾瑚也不勉强,车厢里一时沉默下来。两人闭目养了一会儿,贾珍恢复了些气力,忍不住问道:“堂弟,你看我能进二甲不?”

贾瑚仔细问了答卷,摇摇头,说:“这不好说,我也没经验。”

大家都是头一回,心里早有预料,贾珍虽然失望,很快又打起精神问:“那你呢?”

贾瑚粗略说了几句,见贾珍两眼晕圈,也就住口了。术业有专攻,贾珍还不需要了解这些,也就不提了。只是说:“我是会元,名次应当不差,只希望能入一甲。”

贾珍羡慕嫉妒恨地说:“堂弟你是在皇上面前挂名的人了,一甲、二甲差别也不大。”又叹道,“我父亲是二甲第一百三十二名,我也不贪心,只求别落得个‘如夫人’便好了。”

贾瑚忍俊不禁。一甲是进士及第,二甲是进士出身,贾敬便是进士出身,三甲却是赐同进士出身,只多了一个“同”字,地位却千差万别。官场有戏言“同进士,如夫人”,同进士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

“你且放心,凭我们家的人脉,就是同进士也不妨碍,再说,你不是再也不想碰那些书本子了么?要是入了翰林……”

贾珍打了个寒颤。

贾瑚是真没力气了,一天没吃东西,又十分耗心神,回府后美美的大吃一顿,倒头就睡,也顾不得沐浴。

第二天早上起来,已经错过了午饭。头一回起得这么晚,贾瑚不悦地问,“怎么不叫我起来?”

花笺一边伺候大爷穿衣裳,一边脆生生的道:“昨儿太太派人来说,叫大爷不必请安,早上也不许奴婢们叫起。”

母亲很有经验嘛,难道殿试后舅舅们也曾这般大睡一趟?贾瑚脸色舒缓,便问:“我们院里的丫鬟都出去了几个?”

管这事的是一个赐名叫素水的,此刻也在屋里,柔声说:“两位姐姐都已经出去了,几天前来给大爷请安,奴婢们不好打扰大爷,便叫她们在外面磕了几个头。”

是有这么一回事,贾瑚回忆一下,这两个丫鬟他给销了奴籍,添了妆,嫁妆比小官之女也不差什么,也算仁至义尽了。

他微微点头,示意继续。

素水是个有计较的,她把愿意出去的人名字记下来,还问过有无合意之人,又把愿意求取的人都说了下,道:“如今留在院子里的只有两个大丫鬟,三个小丫鬟了,人手不太够,太太让问是大爷闲下来时亲自挑几个,还是太□□排便好?”

“就让母亲安排罢。”贾瑚随口说。又顺口问:“那两个父亲给的呢?”

素水一滞,惹的贾瑚看了她一眼,她才说:“太太前几天带走了,现在约莫在老爷院里。”哪里是约莫,那两个人就被太太给老爷提了通房,太太还说,谁先生下孩子,就把她提拔为姨娘呢。

哪有把赐给儿子的人又收回来的道理。何况这老子跟儿子抢人,也太不讲究了吧。贾瑚嘴角抽搐,默认了刘氏的处理,反正他也不想要。

因未用早膳,厨房上的是好克化又不油腻的饭菜,感觉昨天吃的太饱,贾瑚只稍稍吃了几口饭,等头发半干,便束上头发,出发去荣禧堂给母亲请安。

荣禧堂里刘氏正在教贾琏认字。

说来好笑,贾瑚自以为能降服这个小混蛋,结果被这小捣蛋闹的,坚持了没几天就给送回来了,同时深深体会到,六岁以下的小孩脑回沟就是跟成人不一样。

贾琏见了哥哥,扁扁嘴,扭头过去不看他,贾瑚只好在母亲揶揄的目光下,上前哄人,许下割地赔款若干承诺,这才让贾琏把前段时间的严苛和忽略都忘了,高高兴兴在贾瑚怀里玩着九连环。

“瑛儿呢?”贾瑚左右看了看,疑惑地问。

刘氏没好气的说,“瑛儿在跟嬷嬷学规矩呢。”

一开始知道这件事的时候,贾瑚还以为母亲也想把瑛儿送到宫里,闹了许多笑话。其实规矩贵女都要学,因为她们时常要进宫,嫁人以后也在贵妇人圈子里,要是规矩不好,是会被人笑话的。

这个时辰是贾瑛每日学规矩的时候,贾瑚也就是这么一问。他讪讪的摸着鼻子,才回答起母亲关心的询问。

正说到前程,刘氏道:“似珍哥儿这般,要么考个庶吉士留在翰林院,三年后再在京城谋前程,说出去好听得多;要么就只能家里使力,谋个好缺,从小官坐起,有了资历以后再回京。两者皆有可取之处,端看各人本事。”

贾瑚也道:“我听堂哥话音,似乎大伯也打算让他外放。”

“你大伯是从庶吉士,外放,回京一路走来的,”刘氏露出细微的笑意,“如今官拜三品,是我们贾家做官最大的人了。”贾赦只袭了爵位,实职是没有的。

“做官一事,我和你父亲都不懂,你多向伯父请教。”

贾瑚忙起身应诺。

刘氏颇为可惜地说:“若不是你林姑父外放出京了,也该请他掌掌眼。”

“还有两位舅舅呢,”贾瑚也笑道,“只可惜我没拜什么师傅。多亏了有长辈们在。”

娘家这么关心儿子,刘氏也很高兴,便商议着该送些谢礼,到刘家和扬州林家那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