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横戈(1 / 2)

加入书签

类似亦舒和倪匡这样对《香港往事》赞叹不已的作家并不少见,而像文艺青年杨洋那样的读者更是不少,因此,当天《明报》报社接到的电话便多了起来,很多读者很多作家都向报社打听写出《香港往事》这篇散文的戈文的情况。

有关系的自然和金庸又或者《明报》编辑部的编辑打听,没有关系的就直接拨打《明报》的热线电话。

与内地的情况不同,香港地域狭小,经济发达,生活节奏较快,读者们往往都像倪匡一样极其厌恶写什么读者来信,他们与报社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打电话又或者直接上门去询问。因此这一天,《明报》报社的热线电话差点被打爆,累的几个接听电话的小姑娘气喘吁吁,直接恨上了金庸和戈文。

查先生也太抠了,工资不给涨也就算了,连多配一些接线人员都舍不得!

这个叫戈文的家伙搞毛啊,怎么今天的电话都是询问他的!鬼知道他是什么石头缝里钻出来的!

正如前文所言,《明报》是香港最大的日报之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因此在香港,除了极少数精英外,绝大多数普通传媒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看《明报》,看一看香港、两岸、以及国际上有什么大新闻,看一看《明报》又发表了什么石破天惊的社论。搞媒体嘛,大家无非就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你发现的热点我觉得不错,自然要有模有样的赶紧跟进,我引导出的话题也不建议你加入进来讨论。

所以这一天戈文所写的《香港往事》自然也进入了传媒人的眼里,大家一面为这篇散文叫好,一面对金老板又捡到一块大金子感到羡慕嫉妒恨。而只有极个别媒体人才能够从中想到可以借鉴的地方。

周慧敏是香港电台第二台一档节目的主持人。

别看她资历浅薄,可是因为声音甜美,又肯愿意狠下心打磨自己的节目,因此刚做了“青春交响曲”的节目主持人没多久,就让这档节目成为香港最受欢迎的电台节目之一。

作为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周慧敏平时非常注意吸收各种知识,《明报》正是她最喜欢的报纸之一。

像杨洋一样,更为感性的她在看过《香港往事》之后,情绪更为充沛,不仅把脸上的妆哭花,还整整一天都心情难以抑制,一番往常的平静,连傍晚节目的主题都没确定下。

眼看离节目直播的时间越来越近,周慧敏终于破罐子破摔,准备利用昨晚节目的“校园爱情”这个主题糊弄一下。

可是当她将每天固定的开场白说完,不经意又看到了工作台上那张沾满了泪痕的《明报》时,到了嘴边的话语突然变了。她决定在节目里将这篇感动她的《香港往事》介绍给收听节目的每一位听众,让大家也能欣赏到这篇感动她的散文。

周慧敏甜美的充满感情的朗读声在整个灯火辉煌的香江上空回荡起伏,于是,原本只有9%香港人看过的《香港往事》就这样被20%、30%甚至40%的香港人静静的聆听着。

感动了杨洋、亦舒、周慧敏等很多人的文章在这一刻席卷整个香江大地。

当人们从广播中了解到这篇名为《香港往事》的散文是转载自《明报》副刊一个叫“横戈”的专栏时,无数人在心底暗暗的记了下来,打算改天买一份《明报》看一看这个专栏。

正是托了周慧敏节目广播的福,戈文的“横戈”专栏真正的一鸣惊人。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随着“横戈”专栏每天刊登一篇戈文这些天写就的散文,很快戈文的专栏就成了《明报》副刊响当当的一块招牌,吸引了无数读者。香港的几家文艺小报甚至《明报》副刊的几个专栏作者都写了专门的文章来评论和探讨戈文散文。

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不可能瞒过交流团,毕竟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但是像戈文这样名字的却非常稀罕。

于是第四天的傍晚,戈文便再次受到了艾青老先生的接见。

这回见面的地点有点特殊,在酒店的大厅。

见了面,还没等戈文向艾青老先生问候,就在老先生的示意下,跟着他上了汽车。

上了车,艾青老先生才看着坐在旁边的戈文,认真说道:“今天晚上,香港的金庸先生邀请我和你去他家里做客,他还要请了一些香港的文化界人士。所以我说几点注意事项,你留意一下。”

“好……好的。”不知为何,戈文穿越后见过那么多名人,可唯独有些怕艾青老先生。在他的面前,自己真的就像是一个小学生一样战战兢兢。

“今天上午我参加香港文化界的一个交流会,才从查先生那里知道你在《明报》上有个专栏,像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像团里汇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