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强攻(2 / 2)
一些倭寇心生退意,可他们不能。
如果他们保护的人出了意外,岛上每个人都会死得很难看,不仅如此,南岛的那位怕是也脱不了干系。事实上,从这伙敌人踏上北岛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击退敌人,要么全部战死在这里。
他们别无选择。
别无选择呢……
倭寇攻势更猛,前仆后继冲向斩蛟营,状若疯虎。
甘静皱眉道:“这些倭寇要拼命了,不能让他们近身,我带人上前堵路。”
一把大弓挡在他面前。
甘宁杀气腾腾:“少逞能,就你那点三脚猫功夫,还是在后面老实待着,我去。想跟我比横?这些倭寇还差得远呢。”
将大弓往甘静怀里一塞,甘宁顺手抄起一把刀。
他自幼勤练武艺,十八般武器不敢说样样精通,但大多都有不俗实力,随便什么武器,上手都能使得虎虎生风。因为精通的武器比较多,甘宁有能力根据不同场合选择最相称的武器,弓箭随时可使用,水战时多用双戟,攻城战喜用铁链,这次随联合水师出战带的本是双戟,但管承避开了海岛战,双戟在夺岛肉搏战里不是太好用,索性换成了刀。
一个百人队跟随甘宁,迎向从狭道冲出来的倭寇。
王级武将亲自上阵,出手凌厉无匹,刀下无一合之将,一番短暂而激烈的搏杀,以斩蛟营大获全胜告终。甘宁部将陆续来到狭道外的三百多倭寇尽数留了下来,刀若游龙,人随刀走,所过之处血流成河,杀得倭寇魂飞魄散。
到最后,狭道内的倭寇眼睁睁看着同伴被斩杀,楞是不敢出来。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威猛的武将,被吓破了胆。
后方倭将见势不妙,厉声喝斥着,亲自拔刀来战甘宁。
这员倭将在倭寇中以勇武著称,可对上甘宁,也没能坚持完三合。
手起!
刀落!
人头落地!
倭寇主将被杀,一阵混乱。
甘宁一马当先,冲进狭道,数十息后杀透敌阵,在狭道另一端出现。斩蛟将士齐声呐喊,追随主将,向倭寇发起凌厉反击。甘静知道机不可失,一声令下,斩蛟营由守转攻,或跟进支援,或抢占高点掩护,或循着小道迅猛穿插,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倭寇主将被杀,先前又持续遭受斩蛟营远程打击,有生力量受损严重,再加上甘宁的悍勇让很多倭寇心胆俱寒,面对斩蛟营排山倒海般猛烈反击,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兵败如山倒。
水师将士开始由北向南扫荡。
循着倭寇退走路线,不难找到对方老巢。
倭寇并不甘心束手就擒,虽无力抵挡斩蛟营正面强攻,却没有人敢就此脱离战场自顾逃生,身后有他们必须拼命保护的贵人。更何况,北岛这边战船被烧,火光至今没有熄灭,南岛那边想必已发现北岛有变,不出意料的话,援军应该正在向北岛这边赶来,因为南岛主将同样无法承受北岛贵人有失的后果,事实上,没有人能够承受。
无论多么艰难,无论对手多么强大,他们也只能撑下去。
北岛倭寇想尽一切办法迟滞斩蛟营的进攻,只为争取到更多时间。
斩蛟营的追击部队,不得不与依托地利誓死抵抗的倭寇火拼,每抢下一个隘口,一段道路,都有人流血或倒下。当然,由于前面的战斗消耗了倭寇大量有生力量,斩蛟营的人数已经超过倭寇余部,再加上占据着主动,士气高昂,肉搏战仍然是斩蛟营占据上风。
遇水师战士一时间难以攻下的隘口,斩蛟营转职武将会轮流上去强攻,就连随军谋士甘静都不甘寂寞。若是连转职武将都难以得手,还有甘宁这大杀器,对倭寇而言,甘宁俨然BUG一般的存在,无视对手、地形……
打到现在,斩蛟营已建立起不可动摇的心理优势。
水师将士并不惧怕与倭寇短兵相接,因为他们总是胜多负少。
正面交战对斩蛟营没有太大威胁,反倒是倭寇的偷袭更有成效。
倭寇充分利用了熟悉北岛地形的优势,和斩蛟营急于向前推进的迫切,一些倭寇藏身在隐密处,待水师先头部队过去,伺机对后面陆续经过的水师下手。水师对倭寇的战术变化缺乏警惕,接连发生多起遇袭,虽然暴露的倭寇难逃一死,但水师自身伤亡也大了起来,因偷袭先后折损了70余人。
甘宁勃然大怒。
斩蛟营随之作出调整:前方追击依然坚决,后面将士也开始提高警惕,以什为队,队与队保持随时可以驰援的距离,队中部分士兵弩机严阵以待,发现倭寇直接射杀,弩机直射,短距离杀伤力惊人,一旦命中目标,倭寇即便没死,也难以实现偷袭目标,最后唯有被当场击杀。
事实证明,这个战术调整十分对路。
水师战损明显下降,几个百人队轮番冲击倭寇阻截,攻势如惊涛拍岸。一路穷追猛打,不断压缩倭寇活动空间,从北向南,势如破竹碾压而过。
北岛倭寇残部见无力阻挡斩蛟营迅猛攻势,索性将人手悉数撤了回去,纠集三百余人死守一个雅致小院。
斩蛟营追至,包围了这里。
最后的决战。
这时候天已大亮,可斩蛟营为了让辛苦抵抗的倭寇感到温暖,慷慨地先向小院发射了几轮火箭,院子随即四处冒烟,感激涕零的倭寇奔走呼号。
施放出最后一个军团技,甘宁挥舞着战刀,率先冲进燃烧的小院。
斩蛟营紧随其后。
战斗很快结束,小院被大火吞噬。
不是所有倭寇都死在院里,水师从里面抓住两名俘虏。
一位是衣甲鲜亮的倭将,另一位则是婢女打扮的倭女。
那个房间外面,甘宁等人击毙的倭寇超过百人,尸体甚至将门廊堵住。
(1、七夕快乐!
2、单身狗请无视上面那句-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