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武则天的安排(1 / 2)

加入书签

、西台的长官左相、右相是当然的宰相人选,而其他哪此官员能进政事堂,就要看皇帝对其的态度,及他们在朝中的威望了。

自李治朝开始后,除左、右相外,大多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为宰相。李治当皇帝以来,政事堂的宰相基本保持在七到十名左右,可以说十名是最高的人选了。这些年武则天虽然插手朝事,但政事堂人选问题依然由李治自己掌握,武则天想在里面安插自己的人,还是有点难度的。这是她很苦恼的事,但又没有太多办法。政事堂诸相中,她最能信任的就是许敬宗,许敬宗一直以来是她的铁杆,其他一些大多保持中立,但也有几个是反对武则天干政的。只不过李治默许甚至明言同意武则天代为处理朝事,反对的大臣向李治进谏无效后,也只能罢休。位列政事堂的都不是一般人物,他们知道以国事为重,只要武则天没做出有违祖制的事,也大多不会反对。

政事堂诸相虽然不会时常和她顶牛,但里面大多不是她信任的人,这是武则天很不满意的事,一直以来她都想往里面安插自己的人。

许敬宗辞职,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窦玄德及金紫光禄大夫刘祥道病逝,武则天趁机对政事堂众宰相来了个比较大的调整。不过武则天也不敢做非常大的调整,不可能将里面所有宰相都换成自己的亲信,那样会出大事,朝堂上出大动荡的。深知心急吃不了热粥的她对做这样的事非常有经验,知道如此大的事要慢慢来。循序渐进而为,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愿望。

许敬宗的辞呈获得批准后,朝廷下发诏令,补授一些官员入政事堂,参知朝事。以司戎太常伯姜恪兼检校左相,右卫大将军苏定方守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以刘仁轨为右相。西台侍郎李敬玄、戴至德,正谏大夫兼东台侍郎李安期、东台侍郎郝处俊,东台舍人张文瓘、司列少常伯兼正谏大夫赵仁本并同东西台三品。

正事堂的宰相达到了十人,这十人当中,有几个是强力反对武则天干政的,如戴至德等人。戴至德是贞观名臣戴胄之中。戴胄在朝中极有威望,戴至德才学也非常不错,当然这时代的官二代大多都是非常出色的。戴至德以其卓著的才学和几乎无可挑剔的品性,获得了皇帝李治的认可和赞赏,官至西台侍郎,并在早几年就被授以同东西台三品之衔,位于政事堂。此事武则天并没将其剔除,依然让他位列宰相位。除了戴至德,刘仁轨、李安期、张文瓘也是比较强硬反对武则天干政的人。刘仁轨在被召回长安后,就被授以检校右相职,位于政事堂,但这次武则天依然让他们呆在政事堂,并且补进李安期、张文瓘两位不支持她掌权、但名声非常不错的人入政事堂,也是为了向世人展现她的胸襟。她用人只看才学、品性,而不计较与她之间的恩怨。

不过另外两个人,那就是李敬玄和赵仁本就是武则天这次一定要安插进去的人,李敬玄是武则天的另一个铁杆,可以说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其又与刘仁轨有恩怨;赵仁本虽然不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但其对武则天表示了公开的支持。这是获得重用的一个原因。

姜恪、阎立本在朝中声望非常高,他们只是一心朝事,对武则天不支持也不反对,这次依然位列政事堂。没出乎任何人的意外。

最让人意外的就是苏定方这位大唐的无敌战将被授以检校左相职,位列政事堂。

苏定方这么多年以后,其战功虽然被世人认可并敬仰,但他在政治上可以算是一个小白,早年因与李义府过往甚密而被武则天不喜,因其性子耿直,朝中许多大臣对他也不太喜欢。这次能入选政事堂,可以说全是陈易在武则天面前常为他说项之故。没有陈易与他的亲密过往,没有陈易在武则天面前经常为他说好话,称赞他的战功,武则天是不可能重用他的。

但谁也知道,这只是对其战功的一个认可,年事已高,身体有恙的苏定方肯定不会过多地插手朝事,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表示。

许敬宗被授以高阳郡公爵,回家颐养天年了!

政事堂人事变动的结果,自然有人欢喜有人忧,更何况这次人事变动是在皇帝李治神智不太清醒时候而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是皇后武则天做出的决定,也幸好武则天没有进行非常大的人事变动,挺武的人安进去不多,不然朝中大臣可能会群起反对了。

这样的结果也是陈易最喜欢看到的,与他关系不错的几个人,如姜恪、阎立本、苏定方都位列政事堂,虽然说并不需要依仗他们得到点什么,但与宰相们相熟,做起事来总会好一些。其他那些人,陈易也想结交,只不过一些人不卖他的账,就如刘仁轨,他去拜访竟然不接待,这让陈易有点受打击。不过他也不气馁,想着以后再找机会拉关系,其他那些人也是,寻个机会好生结交一下,他不信凭他所表现的才学,及平时的好名声,这些人会不礼待他。

政事堂人事变动结束后,人心也安定了下来,李治、李弘、李贤重病后朝堂上起的波澜已经慢慢消除,政事堂人事变动没再将波澜推高,许多终日惶惶,担着心的人也放下心来。不过许多人还是牵挂着一件事的,那就是太子的人选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