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生辰宴马戏团(1 / 2)
第六十四章生辰宴马戏团
梅花玉杯的失而复得,竟然是靠盗墓贼的发现。梅花玉杯的重见天日,让陈叔宝从一个穷酸文人、穷困潦倒,到经商发家,又沦落到贫穷;进而,他成为一名盗墓贼的首领。
曲折的经历,让陈叔宝在大喜大悲中经历着磨难,在大起大落中,经历着颠沛流离。但是,最终还是以悲惨的结局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陈叔宝与梅花玉杯有着不解之缘。不过,他还是死在梅花玉杯的**中。而陈叔宝这个有着短暂盗墓经历的人之死,像梅花玉杯一样,是一部教科书。他留下悔恨的作品,同样也给后人惊醒。
楚风汉韵代表了丹水一带的鼎盛文化。时光在汉代的画像石上流淌,记录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这是个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制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也给丹阳带来了极大的财富。丹阳城成了当时闻名天下的大都市。
时势造英雄。在这个越来越强盛的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武林英雄,还出现了许多商业英才。
由于要汉代的皇帝要对抗匈奴的入侵,不断招兵买马,不断需要购买青铜兵器。因此,丹阳的年轻人习武之风盛行,并且成为天下闻名的冶铁中心。
这天,是大富商瞿家的大少年瞿阿斗过七岁生日,家中大摆宴席。并且请来了一个有名的马戏团,上演舞乐百戏节目助兴。
盛大的生日宴席上,聚集了王亲贵胄。因为瞿家与都城长安的皇宫有亲戚联姻。
那些老爷们有的身居高位,有的富可敌国。一个个趾高气扬,奢靡成习。而那些太太们,更是花枝招展,珠光宝气。极尽奢靡之风。
女主人——瞿阿斗的母亲身穿朱砂锦缎,高绾的发髻上插着一支鲜艳的碧玉簪。她在高朋满座中来来回回地张罗着,恰似一只飘来飘去的花蝴蝶。
来自首都长安的刘璋、刘璜两兄弟是汉文帝刘恒这一支的。理所当然地坐在上首。紧挨着是丹阳的雪豹王子、雪朵公主。大人们和大人们谈论国事和经商。瞿阿斗的父亲和母亲陪坐在刘璋、刘璜这一席。而瞿阿斗则陪坐在雪豹王子、雪朵公主这一桌。孩子们和孩子们交流武功和游戏。而那些少男少女们则贪玩成性。
马戏团开始演出抛绣球。那些活泼可爱的杂耍童妓,也不过七八岁的年龄,身手灵活,技巧娴熟。最精彩的节目是,一个人向空中抛出七个绣球,轮番地转动。
那五颜六色的绣球上下翻滚,如正月十五的花灯一般耀眼。宴席上的老人和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
今天的小寿星瞿阿斗乐不可支。他从三岁就开始习武,并且经常受到武林高手的指点。对于那些杂耍童妓们的花架子,在他的眼中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不足挂齿。
为了表现自己的武功,小寿星瞿阿斗向父母请求道:“父亲、母亲大人,孩儿愿和他们一同玩耍。”
那好奇的雪朵公主睁大了眼睛问道:“阿斗,你也回玩抛绣球么?”
瞿阿斗听到雪朵公主的夸赞,更加张扬起来。他将脖颈高高扬起,把头偏在一旁,像一只刚刚会打鸣的小公鸡一般说道:“是啊,本公子比他们的技法高明多了。我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
瞿阿斗的父亲笑着说道:“今天,你是小寿星,你尽情地玩耍吧。”
瞿阿斗离开坐席,一蹦一跳地加入到玩杂耍的童妓们的队伍。他将玩伴儿手中的绣球接到手中,再抛给其他的玩伴儿。这样,来来回回地玩儿,三人玩儿,四人玩儿。从一人七个绣球,到四人二十八个绣球,五光十色的绣球在半空中抛舞着。幻化出“百蝶翩翩飞”的奇观。
孩子们玩得非常尽兴。忽然,瞿阿斗手舞足蹈起来。他变换着花样儿,一会儿将绣球顶到头上,一会儿将绣球粘在脚上再踢出去。逗得参加宴会的亲朋好友们乐翻了天。
而那些玩杂耍的童妓们,心领神会,身轻如燕地配合着瞿阿斗,逢迎着瞿阿斗。
瞿阿斗不是用简单的在玩舞乐百戏,而是借助武功在表演他的技巧。他吩咐自己的小书童道:“三丫子,将我的匕首盒子拿过来。看我给你们玩个更厉害的。”
小书童三丫子是个聪明伶俐的家伙。他卖弄地拉了个唱腔道:“公子——匕首盒子驾到。”他将匕首盒子在地上打开。
瞿阿斗亮了个“后空翻”,“?溜溜”一个一个掏出匕首——七把匕首在他的手中像抛绣球一般,于空中乱舞。一会儿前头,一会儿身体背后,一会儿侧身。那匕首闪亮着,似梭鱼在水面儿上跳跃。
天哪,一个只有七岁的孩童,竟然如此熟练地玩弄着匕首。看来,其身手不凡。
激动了。最好激动的当然是孩子们。只见那雪豹王子,猛地从席间离开,兴高采烈地高呼着:“武林高手,天下无敌。”
那来自京城长安的刘璋、刘璜两人也凑到瞿阿斗父母的身边说道:“就凭他一身的武功,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
瞿阿斗的母亲感激而谦逊地说道:“小孩子家家的,胡闹着玩儿玩儿罢了,成不了大器的。将来,如能为皇家效力,还请两位多多提携才是。”
瞿阿斗的父亲也附和着说道:“是啊,是啊。二位以后多多提携。”
不过,最担心的还是瞿阿斗的母亲。她将涂红的嘴唇吐成一个“0”形道:“天哪,宝贝儿,阿斗,你可不能玩儿真刀啊。今天是你的生日,不能出现任何差池的。快,快停下。小祖宗。这太危险了。”
其实,母亲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瞿阿斗的武功,已经非常纯属了,不至于会伤到自己。他办了个鬼脸儿道:“母亲大人,尽管放心。孩儿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