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测景台(1 / 2)

加入书签

李云听完了自己姐姐的话以后就立刻的开始的吃起饭来,等大家都吃完饭以后就立刻拉着自己的姐姐要去她的房间里面听她讲讲关于登封的事情,王浩国他们看着一直缠着贝贝的李云,也看了看时间说道:“现在时间还太早,这样吧!正好咱们现在都不困,不如一起去贝贝的房间里面听贝贝给咱们讲讲登封的其他的景区,在吃点贝贝那里的水果。”

大家听了王浩国的话以后就都跟着贝贝回到了她的房间里面,贝贝看着后面跟着的人,就立刻的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了很多的水果,去洗了以后才坐在了自己房间里面的床上看着都以后坐好的人说道:“这样吧!我们明天的时候先去观景台看看,然后在去测景台怎么样啊!”

大家庭玩了贝贝的话以后都点了点头李云听了自己姐姐的话就问道:“姐姐,你刚刚已经给我们说了观景台的事情,那你现在就跟我们说说关于测景台的事情吧!我真的很想听姐姐你说啊!”李云其实只是想缠着自己的姐姐罢了,因为他接到了自己涛涛弟弟的电话让自己无论如何要跟好自己的姐姐,所以她就和自己海霞姐还有海洋哥哥商量好了,白天的时候他们三个跟着自己的姐姐,到了晚上的时候海霞姐姐就跟着自己姐姐睡觉啊!

贝贝听了自己弟弟的话以后就对着笑着拍了拍李云的脑袋,又看了看在自己旁边的海霞以后通过了今天了一天的事情贝贝也发现了自己自己的弟弟妹妹可能是接到了涛涛的电话了所以才对王浩伟严防死守的啊!但是贝贝还是觉得很好笑的对着王浩伟他们介绍起来。

测景台又名“周公测景台”,建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台座上小下大,呈梯形锥体,四边稍有偏斜。各边宽窄不等,台底最宽面一点八八米,最窄面一点六八米,台座上沿四边宽在九十六公分左右,台座上面成正方平面,石柱置中间,高一点九六米(合唐开元尺八尺),宽零点四六米,厚零点二二米,连同台座通高三点九一米。石柱为表,台座为圭,石表南边刻有“周公测景台”五字。正楷书,大小尺许,石表距台座北沿连同台底边在内约七十公分(合唐尺一尺五寸),是我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景的遗制。台座北边刻有七言对联。行书,其文:“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阴阳无影中。”字迹受风雨侵袭模糊尚可辨认。测景台因年久受风雨侵袭,台座裂缝石柱倒歪,并有多处不合。一九七五年在修茸观星台时,对测景台进行了粘合补修扶证。

测景台。学名谓“八尺表”,俗名“无影台”,是我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影的易制。是古代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计年的仪器;最早是立八尺杆为表,下用土培平台为圭,方向是正北。表与圭成直角,日中测量日影。夏至日影一尺五寸。凡日中,日影为一尺五寸时,即是夏至,正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个回归年的时刻。俗称没影台的说法,不是没影,而是夏至日中时一尺五寸日影投射在石座北沿边相齐,地面上看不到日影,故称没影台。石表建于唐,但石表正面刻“周公测景台”的说法。相传周公第四子,周公姬旦为营都洛阳时,曾在此用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莱昌地中,验四时季节,从《周礼》记载中知周公旦曾在洛阳城有过测景活动。刻“周公测景台”以示纪念周公测影的业绩。

古阳城是古代老城,最早有“舜都阳城”,“禹居阳城”之说,它地处中原,东经113.7度,北纬34.24度,是我国适中地区,又是最早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这里观测天象测量日影,既有实用性,又有代表性。历史上天文学家,历法家,不少都在这里有过活动,两次大规模的观测日影在这里都留下雄伟的天文建筑,并立制了有名的历法。唐代在全国建造过二十四个观测站,按郭守敬传中提及“唐—行开元年间令南宫说天下测影,书中见者凡十三处……。”有据可考查者最少十三处。按杜氏《通典》记:《仪凤四年五月,令太常博士姚玄。于阳城观星台,依古法立八尺表。 夏至日中测尺有五寸。正合此法……”从而可知,唐一行(张遂)、南宫说、姚玄等都在此测过日影。一行和尚并制著《大衍历》。元朝进行“四海测验”,在金国建立天文观侧站二十七处。北至北海,即现茬苏联贝加尔湖以北,南至南海,在我国西沙群岛以南一带。由郭守敬等在阳城建立了观星台。并立制了《授时历》。

贝贝讲道这里以后又说道:“说道这里就让我想起了清朝李耒章的《渴周公庙观测景台》来了,遗庙阳城阴。萧条隔幕林。山多春气薄,地僻野云深。片石饱风雨。残台阅古今。谁从千载后,圭影识天心。怎么听完了这首诗以后你们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觉。”

“姐姐,你在说说别的,我真的现在就像去看了,姐姐,姐姐,快点在和我说些别的啊!”

贝贝看到其他人也一脸的想听的样子,自己也想到了一个箕(鸡)山的由来的传说就就又给大家讲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