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低吸高抛(1 / 2)

加入书签

“什么条件?”

陈卫一下子警觉起来了,嘀嘀前后融资了十多轮。

资本是个什么德行,他早已清楚得不能再清楚。

他神态自若地看着薛村禾,努力表现出一副很淡定的样子。

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平静,开始猜测薛村禾会提出什么样的条件来,而自己又能接受哪些。

薛村禾用汤匙搅了搅香醇的咖啡,不疾不徐说道:“很简单,解决最后一公里短途出行的问题。”

“最后一公里短途出行?”

陈卫轻念道,具体点不就是共享单车嘛!

共享单车一直是他心里一根刺,也是他和张益达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归根结底,还是嘀嘀晚了一步。

不管是投资惠民单车,还是收购小蓝单车正式入场,都晚了那么一步。

张益达在单车铺设上面非常迅速,而且节奏还不乱,就像早有预谋一样。

他听说在惠民单车发展早期,才进驻了几个城市,却储备了十几个城市的线下调度骨干。

单纯从运营成本来看,这是典型的铺张浪费;

从战略高度来看,这就是未雨绸缪,料敌于先机。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张益达多么有先见之明。

利用快节奏的融资和单车投放,迅速拉开了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

然后这条赛道的融资基本上都被扒拉到他公司去了,其他人面对惠民单车上千万的恐怖单车数量,只能望洋兴叹。

共享单车没有太高的门槛,面市后会引起模仿,再正常不过了。

张益达能够预判到这一点,也没多了不起。

陈卫真正佩服的是他的执行能力以及魄力。

在其他共享单车企业还边走边观望的时候,张益达豁出了一切,疯狂的投单车,做数据,拿融资。

其实到了这一步,其他人就已经输了。

陈卫还知道,惠民出行的B+轮融资15亿美元,其实里面有10亿美元是债权融资。

张益达赌上了自己在惠民出行的股份,甚至还拿个人财产作为担保,才拿到了这奠定胜局的10亿美元。

在其他共享单车企业还在为几千万美元融资而辛苦奔走的时候,惠民单车就已手握十几亿美元重资了。

简单来说,就是以势压人。

说起来好像操作挺简单的,但陈卫自己知道其中的凶险,能力、魄力、眼光缺一不可。

共享单车对于志在独霸大出行领域的嘀嘀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嘀嘀当时被快的和优步牵住了手脚,根本没办法腾出更多精力来布局共享单车。

等嘀嘀摆平国内所有打车领域的威胁者后,共享单车的格局已经形成了。

金字塔顶端是坐拥千万辆单车的惠民出行,占据了行业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小蓝单车和哈罗单车不过几十万辆单车,百分之几的市场占有率。

陈卫也想过,要不要狠狠融他一轮,然后砸30亿美元给小蓝单车,跟惠民出行摆开架势干一仗。

论烧钱,在国内他陈卫还没怕过谁。

但这也只能想想而已,投资人敢不敢陪他玩这么大,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薛总,你的意思是要怎么解决?”

陈卫思考了一番,觉得软银肯定不会支持自己去打响新一轮的共享单车之战。

因为软银在嘀嘀和惠民出行都有不少股份,怎么可能让舌头和牙齿打架。

他隐隐约约猜到了薛春禾的真实用意,但还不能完全确定。

薛村禾笑了笑,“陈总,嘀嘀创立也快五年了,发展到今天,亏损额加起来也有200多亿人民币了。

你有没有想过,怎么样才能让嘀嘀完全盈利?”

陈卫皱眉,这个问题已经老生常谈了,他也不止一次回答过,怎么还在问呢?

“我还是那句老话,嘀嘀在做大蛋糕。只要我们停止市场补贴,可以迅速地走向盈利。

但是这种盈利,不是嘀嘀真正想要的。”

陈卫挺直身体,自信无比的说道:“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让嘀嘀成为一家日订单过亿的平台。

衣食住行,我们的目标就是独占其一。”

“说的好,软银最欣赏也最支持陈总这类有远大抱负的企业创始人了。”

接着薛村禾话音一转,“不过,要达成这个亿级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嘀嘀目前的日订单量是2000万单,按照1000万单一年的增速,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8年时间。”

“8年时间啊,抗战都打完了!”

陈卫摇头,“要不了8年,我们内部预估是在2020年左右达成这一目标。”

“小蓝单车目前的日骑行订单有多少?”薛村禾问道。

“我们在运营的小蓝单车有60万辆,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骑行频率较高,最高日订单达到过300万单。”

薛村禾点点头,又问:“那运营亏损呢?”

“不包含单车折旧的话,月亏损在一千多万出头。

包含单车折旧,月亏损超过三千万。”

薛村禾听后,语重心长的说道:“最后一公里短途出行,对嘀嘀来说始终是一块短板。

小蓝单车也没起到流量入口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个包袱。

你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陈卫摇头苦笑,“我们进入时机晚了,在不加大投入的情况下,顶多也就这局面了。”

“你想不想收购惠民出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