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十七)(1 / 2)
郑芝龙的黑人军队忠实可靠,而且这些“黑番鬼”“猛过白番鬼”,军饷也低于白人。而且黑人擅长铸造和操作火铳,为郑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部分武器保障。《在华方济各会会志》中就载:
”这些士兵是郑芝龙从澳门和其他地方弄来的。……他们的连长叫马托斯(luismatos)是一个聪明、理智的黑人.....一官手下一直有大量的从澳门来的棕褐色的基督徒为其效劳。他们有自己的连队,是优秀的铳手。他(指郑芝龙)最信任他们,用他们护身、充兵役。”
这些黑人为郑氏家族事业的发展和巩固贡献不少。他们十分忠心,捍卫自己的主人,为主人赴汤蹈火,为主人而战,并得到中国人的良好待遇。许多时候,黑人还通过语言的方式和勇敢的行为来表达对主人的忠诚。郑芝龙对来自澳门的黑人是十分宽容的,传教士记载:有一次,黑人通宵达旦地庆祝耶稣升天节。黎明时鸣号放枪,郑芝龙突然听到这巨大声响,吃了一惊,因为他事先未得到消息。得知原因后,他就下令赏众人酒水、糕点,并赐银作为白天继续庆祝的费用”。郑芝龙对手下非常宽容、爱护,难怪那么多澳门黑奴逃出澳门前来投奔他。
随着其后郑家军队权力为郑成功掌握,这支黑人精锐部队也成了郑成功的手下。据记载;在郑成功进攻南京的战役中,这支黑人部队参与的南京城墙下和长江边的血战;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也有黑人部队参战。其实这不是当时唯一的黑人部队,当年明清两代广东地方的官员都曾大量雇佣黑人为士兵,1637年英国的威德尔率舰队从果阿航行至澳门,他们的勘探河流情况的探测队于中途被中国舰队拦住,不让他们前行,明朝舰队上的通事(翻译)就是一些从澳门逃出去的黑奴。中方官员通过通事规劝这支队伍返回。最终这支英国的探测队返回了澳门。《方济各会中国书简汇编》中也记载了从澳门逃出来的黑人基督徒成了“广东省军队的总兵(capitangeneral)”的手下,竟有200多个黑人基督徒。
至于这批黑人的最后归宿,几乎就没什么资料可查了。明代蔡汝贤长期任广东布政司参政,职掌邦交贡赐之务,因职务与地利之便,得以累积他对来华欧人的观察与记录,绘制成《东夷图像》,其中记载:”尝见将官买以冲锋,其直颇厚,配以华妇,生子亦黑。久蓄能晓人言而自不能言,为诸夷所役使,如中国之奴仆也,或曰猛过白番鬼云。”也就是说确实有黑人和华人妇女结婚生子的事,但我认为这些能和华人结婚的毕竟是少数,当时中国人普遍的认为他们是“黑鬼”的。可能这批郑家的黑人雇佣军就此孤单老死在了台湾岛上。
才子,难免潇洒风流,而在于男女之事上,又多是浪漫不羁。也就是说,倘若一个才子,居然不懂得浪漫,那他多半是白当了。清人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引《朝野异闻录》,说到唐寅,那才是一个够水平的的浪漫文人,多情才子,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这封号,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普通老百姓心里,都是有口皆碑一致认可的。“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名教外。今按诸书所载,寅慕华虹山学士家婢,诡身为仆,得娶之。后事露,学士反具资奁,缔为婚好。”无需多言,这讲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
当然,野史所记不能全信,至于唐寅是否真的做过这种事,或者,没做过这种事,在一定程度上已无关紧要了。但他一定浪漫,而且相当浪漫,这是可以肯定的。在李国文《中国文人的活法》一书中,他也提到了唐寅,而且还言此及彼:“明代中后期,才子型的文人,强调个性自由,轻易不肯随人俯仰。纵情诗酒,放浪形骸,恃才狂傲,率性而为,成为当时非主流文坛的时尚。风气所至,唐寅会为他心爱的华学士府上那位漂亮的小妮子,诡身为仆,这浪漫,够意思。”明代文人的这种变数也给当时的文学带来相当的变数,中国文学第一奇书《金瓶梅》不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吗?
↑返回顶部↑